不似深圳其他新興區(qū)域蓬勃林立新大樓,羅湖區(qū)是相對年長的舊街廓,即便當代新穎建筑拔地而起,也少不了在地悠遠日常環(huán)繞。在快速代謝、新舊雜陳的城市情境中,負責此案的水相設計循博物館策展精神為主干,企圖在熙來攘往中醞釀一處場域,讓人踏入即不自覺靜下、慢下,抽離紊亂急切的日常,在空間中獲得純淨的感官經驗,編織與自身有所共鳴的文化脈絡。
留白,積蘊靜默的張力
作為藝文載體的場域,需創(chuàng)造空間尺度和張力,使人踏入便直觀感受到異于塵囂的氣息。館內僅留黑白相襯;引入大量日光的玻璃帷幕內錯落白色霧面壓克力、白色牆面的杉木紋、石材斷面的粗獷鑿面,在這場景裡,連光線都不自覺緩了下來。
然而,即便作為一座靜默場域,博物館不只提供空白與空間給藝術品,仍需替展品陳列出戲劇感,為觀者累積屏息觀看的環(huán)境力度,我們思索以當代雕塑及室內建筑手法來佈局,藉著剖開制式立面的門框、窗體、階梯結構,不著痕跡卻帶節(jié)奏地牽引觀者駐足、凝視,甚至成為框裡藝術的一部分。
徘徊往復,捏塑漫與慢的節(jié)奏
第一段戲劇衝擊來自于入口的「繞」。前院一片倒映天色的波光粼粼,和玻璃帷幕外牆呈現(xiàn)整體的透與輕,因此我們在入口創(chuàng)造了一個「實」與「重」的角隅量體來平衡。帶著厚硬質地的銅、鐵光澤,彎曲交掩的弧牆宛如一座立體雕塑,打破傳統(tǒng)內與外一門之隔的二元關系,觀者需觀察、嘗試、找到開口并親身穿過雕塑,才能進入另一方空間,這段徘徊找尋并發(fā)掘豁然之境的過程,宛如漫游同時串起觀者/藝術/空間三端。
二樓動線首先穿過純黑黝暗的視聽室,于回字動線末端迎向白淨挑高的場景,再藉空間/明暗縮放的直觀反差來塑造張力,不必夸張建材來鋪陳,逐步累積觀者行走過程的空間體驗,揉雜出對抽象氛圍的連結。
階梯形構的扭、轉、串、結
串連,是藝術載體另一重要的空間體驗,階梯在這垂直移動的空間結構裡,就不是作為單一形式上串連上下樓面的功能,我們更希望賦予它的意義,是一座可以觀賞、行走、穿越的巨型雕塑,就像Tony Cragg的作品。為了凸顯這一本體在空間裡的漂浮、橫亙關系,我們于建筑內部兩堵主要實牆上鑿出幅寬不一、高低位置錯落的開口,在開闊的白之間,讓無視重力般的漆黑塊面垂直堆疊、扭轉再延伸出軸線,串連可通行或窺望的開口,在空中推移出不見邊界的路徑,宛如意猶未盡的一段引言。
從旁環(huán)顧觀察這座巨型雕塑的脈絡,彷彿怎麼看、怎麼走都有其路徑,就像Maurits Cornelis Escher畫中的幾何迷宮,來回之間的空間詮釋變得很個人化。拾級而上,步伐會移轉觀看角度,轉角踏階、天橋和刻意探出的平臺,形成飄浮空中的觀看頓點。
串連,是藝術載體另一重要的空間體驗,階梯在這垂直移動的空間結構裡,就不是作為單一形式上串連上下樓面的功能,我們更希望賦予它的意義,是一座可以觀賞、行走、穿越的巨型雕塑,就像Tony Cragg的作品。為了凸顯這一本體在空間裡的漂浮、橫亙關系,我們于建筑內部兩堵主要實牆上鑿出幅寬不一、高低位置錯落的開口,在開闊的白之間,讓無視重力般的漆黑塊面垂直堆疊、扭轉再延伸出軸線,串連可通行或窺望的開口,在空中推移出不見邊界的路徑,宛如意猶未盡的一段引言。
從旁環(huán)顧觀察這座巨型雕塑的脈絡,彷彿怎麼看、怎麼走都有其路徑,就像Maurits Cornelis Escher畫中的幾何迷宮,來回之間的空間詮釋變得很個人化。拾級而上,步伐會移轉觀看角度,轉角踏階、天橋和刻意探出的平臺,形成飄浮空中的觀看頓點。
空間設計:水相設計 / Nic Lee .葛祝緯.陳皙.曾思孃
軟裝設計:LSD CASA / 葛亞曦
業(yè)主:陽光城集團
空間性質:藝術空間.交流會館
座落位置:深圳,中國
室內面積:1500m2
空間格局:影音策展區(qū).展覽區(qū).交流區(qū).休憩區(qū).辦公空間
設計時間:2018.02-2018.6
施工時間:2018.6-2018.9
主要材料:黑檀木石材.義大利綠石材.卡拉拉白石材.手工漆.煙燻刻鋸痕木皮
攝影:趙宇晨
評論( 0)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