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書院鳥瞰圖匯總
這一詩意的訴求使建筑設計在一開始就被賦予了一種明確的畫面感。一方面,如何讓建筑真正的融入環(huán)境,從而加強這種場景感而不會破壞它,成為前期“規(guī)劃”的一條基本準則。說是規(guī)劃,實則更像一種隨地形變化的自然的“安排”——幾條枝杈狀的11-14米寬的溪谷向不同的方向蜿蜒,建筑就被契入山谷之中,只呈現(xiàn)出谷口的一個立面。于是,雙溪書院的七個單體建筑,除了接待大堂(也做餐廳)和茶室兩個公共功能的建筑外,都被分別隱藏在四條張開的山谷內(nèi),互不相望,各自以各自獨特的視角存在,這種關系有些像傳統(tǒng)山水畫中的散點透視,每個局部自成一體,又能夠“拼貼”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除大廳和茶室外,七個單體建筑被分別隱藏在四條張開的山谷內(nèi)
另一方面,在建筑的風格樣式上,雙溪書院的建筑是運用現(xiàn)代的建筑材料和結構技術來體現(xiàn)地域傳統(tǒng)建筑意向的嘗試。從內(nèi)天井的結構布局,到木構構架與高聳的白墻,連續(xù)的灰瓦坡頂,到石、木、瓦等材料肌理,這些建筑設計的形象生成既來源于當?shù)氐膫鹘y(tǒng)民居建筑,同時也是對更廣義的中國南方民居的建筑符號的片段提取和抽象提煉。在建造上,除了常規(guī)的混凝土框架作為基礎結構,還使用了大量的竹鋼,鋁板金屬屋面,和一部分GRC(玻璃纖維加強混凝土)材料,這些材料的組合也對施工工藝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風格上,雙溪書院的七個單體建筑,總體有相似的元素,但又因山勢而樣貌迥異,各有特點。
△關系示意圖
接待堂
山谷的場地限定了人的視線,這使人在游覽建筑時只能從特定的角度開始。在這些特定視角形成的“畫面”中,近景可能是幾棵樹或一叢竹林,遠景則是向兩側蜿蜒升高的山脊,這使建筑自然成為畫面中的中間層次,也使其立面的平面形態(tài)超越了體量本身,變得更加重要。
△翹起的屋檐為室內(nèi)帶來更通透的觀景效果
接待堂的設計,頂部是一條向下弧的屋檐線,立面是被概括的豎向的線條。盡管傳統(tǒng)建筑的典型的灰瓦的大坡屋頂被取消了,但檐口以下由層層的椽子向立柱傳力的基本結構意向還能夠表達出和傳統(tǒng)結構的一種關系。其他側立面則是正立面的直接復制,最終形成一個圍繞“天井”的正方形布局??傮w形態(tài)上,這個“回”字形的結構是啟發(fā)自傳統(tǒng)平江地區(qū)的民居內(nèi)天井的布局形態(tài)的。接待堂向四周翹起的屋檐是對周邊天際線的最好呼應,也為室內(nèi)帶來更好的光線和更通透的觀景效果。
△接待堂結構分析圖
西側連接接待大堂的部分,是一個幾乎完全契入山體的部分,主要布置了廚房、餐廳包間、小展廳等輔助功能。一個巨大的單坡屋頂順山勢傾斜,與接待大堂的屋頂形成疊落的關系。為了達到更輕薄的形體效果,建筑主體采用竹鋼搭建,豎向的立柱每根都為承重住,從而達到均勻受力的效果。“柱”與“梁”的連接部分采用簡單的交錯堆疊起來進行構造的方法,使其在形式上產(chǎn)生出類似斗拱結構的效果。而屋頂則采用GRC預制板,直接“平落”在竹鋼框架上;屋頂面層采用金屬瓦,而非傳統(tǒng)瓦,這些做法都極大的減輕了屋頂重量,使整體結構輕量化,更傳達出一種具有現(xiàn)代氣質(zhì)的南方建筑的秀美。
△樹林視角
茶室
茶室東側立面在布局上與接待堂東側立面形成一條軸線,以求得在主要視點透視線上的連貫性。茶室的總面積為109平方米,是一個 “L”形的半圍合院落,一端契入山體,另一端延伸并挑出到池塘上空。轉折處的屋角約8米高,指向東南向的天空。這個“屋角”成為三條山谷會合處的空場的標識物,也成為和接待堂呼應的軸線上的制高點。屋面連續(xù)向兩端陡降,形成一個狹長的內(nèi)斜屋頂。立面通高的玻璃幕墻不僅帶來了更寬闊的視覺體驗,還給室內(nèi)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線。
△細部
書院與先生房
書院與先生房位于西側的谷內(nèi),隱藏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之后。隨坡而上,一側是小溪,一側是茂密的竹林。路盡頭是書院的入口大門,位于白色院墻左側,這和右側越過白墻挑出的休息室共同形成均衡的構圖關系。進入大門,U形的庭院才清晰可見:庭院被臺地分成兩級,連接兩個單體,錯落的空間關系形成了更豐富的景觀體驗。建筑看似由兩棟獨立的單體構成,但通過相同的結構和材質(zhì),使兩者之間形成一種整體的關聯(lián)。書院建筑的屋頂從兩側向內(nèi)傾斜,并由遠及近逐層錯落,形式與周邊山勢輪廓相呼應的輪廓,應對與周邊的景觀關系。
△書院內(nèi)部
山谷客房
總體上看,這一 86米長的狹長形體隨山谷曲折,只在谷口保留了一個完整而突出的立面,依山勢而下的溪水在建筑周圍匯聚成水面,將入口的立面映射其中,形成安詳而靜謐的畫面。
這一建筑單體總面積約1100平方米,建筑形態(tài)完全契合原有的山谷地形,呈折線形隨地勢逐級抬高,通過高低錯落的坡屋頂圍合構成具有南方鄉(xiāng)村特征的巷道空間。巷道兩側的客房屋頂成V字形態(tài),從總體的形態(tài)上和接待堂,書院建筑是一致的。單坡屋頂相對于客房而言,為室內(nèi)提供了更好的觀山視野。
△山谷客房的狹長體量隨山谷曲折,只在谷口保留了一個完整而突出的立面
一層在結構上成為底部架空的附屬空間,主要設置為多功能的休閑大廳,咖啡、水吧,以及一個小型會議室,并且一層三分之二的面積是埋入山體之中的。一層在交通組織上和二層是分別設置的,而所有的客房均位于二層,需通過主入口的景觀樓梯單獨進入二層小巷,這樣是二層的客房區(qū)相對安靜獨立。18間客房即沿著小巷分布兩側。
△客房走廊
三折別墅
這棟建筑在形態(tài)上與山谷客房有著相似之處,即都是迎著谷口的端頭立面作為建筑的主立面,而主要的體量則隱匿在谷中。建筑隨著山谷地形走勢呈現(xiàn)折線關系布置,一層有三個獨立的單體“盒子”,主要為公共活動空間,穿插其間的是幾處半戶外的“亭子”空間。這些空間由一條邊廊連接。二層為臥室等私密空間,成線狀排布成一條通長的“廊橋”結構,連續(xù)的竹鋼格柵立面增加了“廊橋”在結構視覺上的整體性。在實際的功能劃分上,多數(shù)使用狀態(tài)下二層的臥室等私密功能是獨立分割的;只在必要時可以通過二層的走道相連接。屋面三角的折面關系使整體形態(tài)更相似與傳統(tǒng)坡屋頂?shù)囊庀颉?/div>
△三折別墅側立面
四分別墅
雙溪書院的所有建筑單體都幾乎全部采用V字形內(nèi)傾的屋頂形式,這本身也源自平江傳統(tǒng)民居院落的剖面關系。這種剖面關系在四分別墅中反映的更為直接。內(nèi)傾屋面的四個體塊成為四個獨立的休息空間,體塊與外圍墻界定的區(qū)域即為巷道和公共區(qū)域,這種類似聚落的形式也使整個建筑更適應場地,并避免體量過大帶來的突兀感。四個獨立的功能體塊與一個通透的玻璃盒子相互套嵌,產(chǎn)生了居者在室內(nèi)外不斷交互的空間體驗;同時,通過圍墻的隔擋形成獨立的六個小院子,在室內(nèi),透過圍墻上局部的取景窗洞,使庭院中的人造景觀與戶外的自然景觀形成一個重疊對景的關系。
△四個獨立的功能體塊與一個通透的玻璃盒子相互套嵌
通透的玻璃盒子將南側的自然光引入室內(nèi),使建筑形象變得更加柔和。退出室內(nèi),從更遠的視角看,建筑的整體形象中翹起的屋檐與兩側逐漸升高的山脊線完全是為了達到一種呼應——盡管因此而削弱了正立面的視角應有的體量感。
△通透的玻璃盒子將南側的自然光引入室內(nèi)
當建筑契入自然時,一切所謂專業(yè)的設計或闡釋都應當順從于自然的某種“力”或“勢”。自然的包裹使建筑必然由一種對抗轉到順從,或者更恰當?shù)恼f是一種融入或共生。就如中國山水畫中房子總是若影若現(xiàn)于山水之間,這種畫面中的詩意似乎拉近了我們和古人的距離。古人可以臥游,通過這種心歷去體悟自然山水中的哲學。今天我們?nèi)匀慌υ谧匀慌c建筑之間創(chuàng)造某種請景,某種我們能通過建筑與自然對話的情景?;蛟S這種情景就隱藏在雙溪書院的環(huán)境之中吧,游走在這幽邃的山谷之中,小溪之畔,很容易使人想起南宋平江文人鄒輗的詩句:花陰不正月將西,欲到溪邊步懶移。坐對前山無一語,此心惟有古人知。
△四分別墅平面圖
項目地點:湖南省平江縣白茅村
開發(fā)團隊:自在小隱酒店(湖南)有限公司
項目總顧問:王受之
項目策劃:崔東暉
建筑設計:北京多向界建筑設計
主持設計:李亮
設計團隊:張必昌 黃暢 徐林
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
建造時間:2014年6月-2018年3月
建筑攝影:金偉琦
相關推薦
托育園設計_深業(yè)幸福家:溫馨成長園地
姝·儀芭蕾|MOOTHAN.
華東師范大學希平雙語學校幼兒園
評論( 0)
查看更多評論